close

  新華社南京3月21日電(記者朱旭東)在江蘇南通,有這樣一批50歲到70歲左右的“小老人”志願者隊伍,定期向社區空巢、殘疾、病患、獨居等高齡老年女性提供服務。她們給社團取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——“巾幗輓霞”,這裡的“輓”並非“晚”的別字,而是包含“手輓手”和“延續輓留”的意思。
  3月12日,72歲的錢吉華一大早帶著親手包的100只肉餡小餛飩,敲開了南通市易家橋新村張璇如老人的家門。“張老啊,這100個小餛飩啊,還跟以前一樣,按照你的口味,全肉餡的,都剁得細細的,現在早晚涼,出門多穿一件吶。”錢吉華拉著張璇如的手細細囑咐著。“我知道,你們帶來的魚圓、餛飩,我總是慢慢嚼,味道真的好,我看到你們來,我心裡那個開心啊,我一個人孤零零的,有了你們,我才感覺自己有活下去的奔頭。”
  83歲的小學退休教師張璇如是個苦命人,養女罹患精神病住院6年多,老人每月4000元的退休金全部用在了醫院,自己只能靠拾破爛為生。久而久之,她的脾氣變得陰郁而古怪。從去年起,錢吉華隔三岔五請醫生上門給張璇如看病,天冷了送毛衣,天熱了送汗衫,還堅持每周送來蔬菜、水果。知道老人捨不得買肉,錢吉華就每周給老人送來100只肉餡小餛飩。
  2012年底,南通市“巾幗輓霞”服務項目啟動時,當時新城橋街道僑友藝術團的負責人錢吉華已經70歲了,有人勸她在家享享福,她說,我也是個老人,更能明白老人想要的是什麼,才能更加用心去貼著她們。
  張璇如剛開始性格孤僻、固執,現在每周都盼著錢吉華和她的僑友藝術團團友們定時回訪,盼著她們唱歌給她聽,盼著她們表演節目給她看。如今,張璇如老人臉色紅潤了,脾氣也親和了。鄰居們都驚訝,“這在一年前,簡直不可思議,多虧了照顧她的好心人錢吉華。”
  史鳳美老人,93歲獨居。志願者支美英等人與她結對服務後,為老人送粽子,送蛋糕,陪老人聊天,老人把幾十年前的陳年舊事,講給支美英們聽,她為有聆聽者而感到興奮。
  在易家橋社區,專門幫扶困難老人的“小老人”志願者有72個,年齡最小的也已55歲。24名受助老人,每人都由3名志願者組成的服務小組與之結對,志願者每周至少到結對老人家中服務一次,開展做家務、個人衛生清潔、陪聊解悶、改善伙食等愛心幫扶。南通大學社會學系專門組成課題組進行為期一年的跟蹤調查,結果顯示,受助“老老人”對“小老人”的服務滿意度達96%,其中非常滿意的高達80%。“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了!”這是社區志願服務隊負責人洪啟賢最大的感受。
  跟蹤研究的南通大學教授錢雪飛認為,“巾幗輓霞”的可貴之處在於,“小老人”們已把個體志願凝練成集體制度,自覺探索從日常服務向機制服務轉變。為了提高志願服務水平,她們每隔一段時間,就組織一次服務技能培訓。成員間還申請了QQ群,通過這一平臺及時溝通信息、交流經驗、探討問題。同時還建立了例會制,每半月一次,雷打不動堅持至今。
  如今,“巾幗輓霞”產生了滾雪球效應,越來越多的“小老人”加入到關愛“老老人”的隊伍中來。崇川區鐘秀街道50個60歲上下的“小老人”結對10多個80歲以上的“老老人”,開展生活料理、精神慰藉、康復理療等服務;狼山街道完善家庭贍養協議,形成了以“4050”人員服務“7080”人員的養老模式。不少被服務對象也變身為服務主體,76歲的老軍醫徐錦淼感慨道:“我這麼‘年輕’,不想成為‘關愛對象’,我已報名當志願者!”  (原標題:南通“巾幗輓霞”:“小老人”幫助“老老人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c91yccth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